DATE:2017-11-28 11:28:56
近日,时尚团课领导品牌「蜂狂运动」宣布获得千万级Pre-A轮融资,壹号资本领投,梅花天使跟投,方创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财务顾问。
本轮融资完成后,蜂狂运动估值超亿元人民币。这也是蜂狂运动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,距其上一轮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仅4个月时间。
蜂狂运动成立于2016年初,以一二线城市20-35岁的年轻人为目标客户。在成立后不久,该公司获得了薛蛮子和暴龙基金3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。
2017年以来,蜂狂运动的线下店面从2家扩张到现在的5家,并有1-2家店面仍在筹备中。“我们始终保持着少而精的扩张。”蜂狂运动CEO张康表示。
2014年-2015年,健身行业主要以线上模式为主,工具类、内容类、社交类、O2O等模式大批涌现。但经过市场一轮洗牌后,2016年-2017年,健身行业逐渐回归到线下。
要说今年下半年健身领域最火的项目,非共享健身仓莫属。自8月首家健身仓项目觅跑引发媒体追捧至今,市场上已出现超过20家共享健身仓项目。总结这些公司已公布的投放计划,从要在全国10个城市投放3000台的觅跑,到年底前在北上广深投放1000台的纯净跑,各家都在快速扩张布局,占领关键的地区。
在张康看来,共享健身仓的兴起是一件好事,充分说明了资本对大众健身乃至大众健康领域的看好。这同时也为健身行业带来两个好处:
一是行业借助资本热周期迅速发展; 二是很多项目被健身仓炒“浮躁”,盲目杀入或调整自乱阵脚,加速了洗牌。
根据青橙科技发布的《2016-2017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》,目前中国共有37627家健身房,健身人口为1090万人,中国健身人群仅0.7%的渗透率。但健身人群却以年平均增长率10%的速度上涨,健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市场潜力也有待发掘。
▲数据来源青橙科技发布的《2016-2017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》
张康之前在创业黑马集团担任华南区副总经理,看过不少健身项目。他发现,所有从线上流量端切入的模式,不管是工具类还是社交类都很难变现,因为健身行业的服务场景和变现场景都在线下。这使得他在创立蜂狂运动时一开始就选择从线下切入。
蜂狂运动单店面积在150-200平方米,主打社交属性较强的团课,采用按次付费的定价模式,用户可直接从微信端预约课程并完成付款,团课的客单价在48元-108元不等。根据蜂狂运动提供的数据,平均每家店每天安排5节团课,每节课有20人左右。由此计算,其每个店在团课这样的流量产品上每月营收为15-20万元,利润也有几万元。
张康表示,目前蜂狂运动微信粉丝的付费比率为35%,首月留存率达到38%。
“我们虽然是从互联网跨界进来的,但还是尊重生意本质和底层逻辑,如基于‘核心价值链’进行产品开发和用户运营,基于互联网工具和标准化SOP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,基于基础资源聚焦先流量产品后变现产品。最终,我想把它(蜂狂运动)做成年轻女性的一小时健康生活空间。”张康说。
蜂狂运动最初的用户有70%左右都是来自传统健身房的女性健身者。据了解,传统健身房年卡一般在3000元左右,很多人办了年卡之后,因为惰性与运动意愿等原因,实际到店次数并不多,那些看上去很便宜的年卡,实际平均单次消费的价格却一点也不便宜。
壹号资本合伙人张建春表示,蜂狂运动结合国内健身情况提供爆款品类打透用户,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数据改革行业效率是其比较看重的地方。所以,张建春与张康仅洽谈两次,就敲定了这次融资。
完成本轮融资后,张康表示,公司接下来将围绕“数据生命线”进一步打磨单店MVP(最小可行产品),加大“研发中心”的投入以打磨服务其他场景的MVP产品。
这里的“数据生命线”是指,首次付费用户获客成本;用户首月留存率;Sku毛利(直接挂钩“单店回报率”),前两者体现了产品的生命力和运营力,Sku毛利则直接决定单店模型是不是一个好的“金融资产”。在张康看来,商业选址的场地是“非垄断场景”,做好比做快重要,走的远和稳是核心。做好“数据生命线”后,场馆扩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随着共享健身仓的爆发,社区越来越成为健身的主要阵地。比如觅跑已落地鲁能物业多台设备;乐刻运动与绿地集团江苏房地产事业部达成战略合作,将随着绿地在江苏商业的发展进行战略布点。
在获客方面,蜂狂运动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和打分体系。基于用户画像和用户回馈数据分析,张康发现,获客成本降低一半,等于融资效率提升一倍,但关键是要留住用户。
在蜂狂运动现有的用户中,70%用户来自公司白领,30%来自社区居民;其中女性占80%,男性占20%。除C端用户外,蜂狂运动也针对B端企业提供不同健身组合产品,但B端的本质是批量拉新,服务的还是B端背后的C端用户,仍要凭借健身课程内容以及自身运营能力留住用户。
在店面选址上,蜂狂运动一直以商务区为主。“在店铺选址方面,无论商业场景还是社区场景,核心数据线做不起来,成本再低也不会考虑。”张康进一步解释到。
在健身团课品类中,通过对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后,张康发现每家店开业一段时间后课程报名率有所下滑,这反应了“按次付费”的定价模式是快速吸引流量的方法,但不做好“数据生命线”,单店MVP模型还是不可持续。
对于蜂狂运动接下来的发展,张康透露,基本逻辑是用“硬件+软件+内容”的结构,服务用户所在的更多场景。目前已经打通关键技术和产品环节,两款产品将于2018年上市。